读赵越教授《开心》有感,时速300公里的动车上,我突然泪流满面

avatar

自强

请先记住下面这句话:

 

父母的开心决定了孩子未来能否取得成功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因为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客户,客户的开心来自于员工,员工的开心来自于高管,高管的开心来自于老板,老板的开心来自于他/她过去与现在的家。

 

而家庭开心的源泉是父母,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根,但我们的父母,大多不开心,且我们身为父母,也大多不开心。

 

因为看不清真相,我们总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拼命努力,越努力越尴尬。

 

我接触过很多有成就的同学,他们真的很幸运,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开心的。

 

而有些同学的原生家庭并没有那么的幸福,但为什么最终也能有所成就呢?

 

后来我才明白,因为他们比其他人花费了更多的努力,不是向前,而是向内,向内突破了父母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,最终破茧而生。

 

其中的辛酸与折磨,潜意识深处深深爱着父母,同时也渴望得到爱的孩子自然会懂。

 

为什么我懂?

 

因为我就是那个破茧而生的人,我用了11年的探索才理解了为什么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。

 

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可以让孩子开心,而孩子的开心是他一辈子的生产力。

 

一辈子很短,一辈子也很长,孩子这辈子如何,绝不仅仅是当下分数的高低或者一时的成败所能定义的。

 

做为孩子,不管你今年多大了,再大也是个孩子,做为父母,不管你多想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如果真的想成功,先看看自己的生命力如何。

 

什么是生命力呢?

 

看下方照片中的绿植。

 

三星堆盆栽绿植

 

年前去了趟三星堆,对青铜人头像很是有感觉,回来后淘宝了几个物件,其中有个大烟灰缸,并不实用,空着也是空着,让老婆种上了绿植。

 

家里的植物都是老婆打理的,后来我就基本上没有关注过。

 

早上结束赵越教授的《开心》读书会后,老婆说绿植要死了。

 

我一看,抓紧时间补救,加上水,把盆移到阳光下,到了下午,仅仅半天的时间,就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,如下图。

 

三星堆盆栽绿植

 

这是植物,再来看人,注意看下面的视频。

上面的视频,很早就刷到过,去年有一次在时速300公里的动车上,心中所念,搜索,再刷,瞬间泪流满面。

 

什么是抑郁?

 

QTM的抑郁,人就像上面的绿植一样,缺爱就会失去生命力,没了生命力,自然就抑郁了。

 

因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无条件温暖的爱,所以这些年看似去了很多城市,做了很多事情,其实背后的底层动力只是在到处找爱(精神营养)而已。

 

再看下面这个视频,理解起来就更完整了。

河南倩倩老师用妈妈般的爱,把孩子从缺爱的萎靡麻木状态拉回到生龙活虎状态。

 

请观察:

 

自己的身上还有这种活力吗?

 

孩子的身上还有这种活力吗?

 

如果没有了,请问:

 

能成功吗?

 

回过头来,再看开心,再看成功。

 

为什么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?

 

因为人不仅要吃物质上的饭,还要吃精神上的饭,父母无条件的爱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。

 

缺爱的人,精神上会营养不良,外在表现就是缺乏活力,缺乏生命力,一个长期精神挨饿的人,是不可能开心,不可能成功的,即便能短暂成功,也很难长久。

 

继续看缺爱的因果。

 

因为我长期在精神世界探索,再加上自己的职业,我能接触到很多学佛的同学。

 

前几天去武汉带课,有位同学问了我会不会出家的问题,我当时的答案是这样的:

 

出家

 

这位同学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?

 

因为她的婚姻遇到了问题,她的老公想要出家,而我的课堂讲的是觉醒,是苦的根源,带大家训练的是消除苦的方法,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结果。

 

我的人生经历让她认为我和她的老公一样也会厌世出家,出家的念头以前确实有过很多次,但现在不会了,正如朋友圈中所说那样。

 

我当下对出家的理解,是为人心服务,既然是服务,是创业,很多时候需要离开家是很正常的,出去,回来,回来,出去,仅此而已。

 

为什么当下我会没了出家的念头呢?

 

因为我在十日内观禅修中照见了自己之前的人生模式,其实就是长期缺爱导致精神营养不良,之后所有的折腾本质上都是在找爱,是在自救。

 

爱别离,求不得,怨憎会,无限循环。

 

长期研究精神痛苦,我久病成医,所以看见了也就疗愈了。

 

一个人联结到爱了,有生命力了,自然就不会执着于出不出家了,至于佛法中更深刻的关于无常的苦,在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
 

所以,如果你或者你的身边人有精神痛苦的,厌世的,想要出离的,不想回家的,屡战屡败的,一蹶不振的,躺平的,破罐子破摔的,大概率仅仅是家中没有爱,精神上吃不饱,营养不良而已,在他们需要爱的时候,外部没有很好的回应,多次求不得的体验,就会让他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感知是空无,是冰冷,是无情,是绝望,所以就会执着求空。

 

短期精神营养不良,像上面的绿植与孩子一样,补上就好了,长期营养不良,就会在内心形成更深层的创伤,处理起来会更麻烦,但不是不能处理,因为我自己已经处理好了,并且帮助很多同学处理好了。

 

注意,我一直在说精神营养,没有说物质,不是物质不重要,是时代不同了,爱的侧重点要发生转移。

 

我们整体的物质水平这些年上来了,很多家长认为我给你吃饱穿暖就是爱孩子了,但这还不够,这是认知的偏差。

 

简单的二分法,人至少是分两部分的,物质和精神,物质是生存基础,人一旦温饱不愁了之后,对精神的需求会远超对物质的需求。

 

为什么过去的人好像没有精神需求?

 

这是错觉,精神需求一直都有,只是你也没机会和过去的人深度沟通而已。

 

过去的人吃不饱穿不暖,忙着生存,精神需求只能深深封印在潜意识中没有表达出来,不是没有,是满足不了,进而只能让自己麻木。

 

所谓的空心人,就是麻木的人,也可以叫木头人,机器人,这是一种深层的情绪,感觉,需求都被封印起来而不自知的状态。

 

在实在满足不了的情况下,人会有两种反应,一种是麻木,一种是向外求,大部分人都麻木了。

 

而我因为自身敏感的天性,长周期在沿着各种可能的线索向外求,求到极致,最终求到了答案。

 

所以我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,就像其他所有二元对立的概念一样,没有好坏,因为好坏一体,会相互转化,只是转化需要机缘与智慧。

 

写了一下午,要吃饭了,欲知后事如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
 

觉得有收获的同学,下方按钮自愿打赏,感谢你的联结

 

想看朋友圈的同学,加我微信:5611100

皖ICP备2025078211号
powered by emlog